今年7月,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供水分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应用实效突出的数字孪生供水工程,作为典型案例,树立行业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智慧供水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供水向数智化管理转变。
经过严格评审和筛选,邛崃市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的供水数智化综合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供水数字孪生典型案例”,全省仅2例,另一例为
近年来,邛崃市积极践行新时代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工作思路,以让城镇和乡村居民喝上放心水为目标,统筹化解历史欠账和提升饮水品质,推动实施了一批城乡供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年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慢慢地加强。针对农村地区供水都会存在的设施设备老旧、爆管频繁、水质不稳定、服务响应慢等问题,2022年邛崃市在辖区范围内选取临邛片区(70平方公里)作为“人工智能”供水应用试点,投入950万元(硬件240万元、软件300万元、人力410万元)建成数字孪生水厂一座,以及集成12座辖区二供泵站、174个管网感知设备、11万户表、501个智能消火栓为一体的“源-厂-站-网-户”数智化综合管理平台,全流程智能管控城乡供水,持续提升供区内11万户、30万群众的供水服务保障水平。
管网爆管是供水领域常见且频繁发生的问题,依托“GIS地图+物联感知+工单系统”,快速定位爆管点,自动分析受影响的管段、区域范围,一键生成关阀通知单和停水公告,普通爆管抢修时间已压缩至两小时以内,抢修效率相较于搭建智慧平台前提升80%。
针对管网漏损痛点,系统通过AI算法分析夜间最小流量、多级计量数据,精准锁定漏点范围,搭配“检漏-维修-评价”全流程追溯机制,供区内漏损率降至5.87%,每天减少漏水量11634m3。
针对人工加药存在的“多了浪费、少了不达标”等问题,系统基于智能加药模型,实时分析水质、水量数据,自动测算最优投药量,联动全自动加药装置精准投加。通过大量的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目前药量预测准确率达90%,药耗降低4.58%,一年能节约矾量40余吨,出水水质达标率从始至终保持100%。
此外,强化输水沿线水质感知监测,系统融合在线监测仪与人工采样数据,24小时感知水质变化、精准定位问题环节、一键下发处置工单,实现“源头预警、中途管控、末端保障”,让城镇和乡村居民喝得安心。
整合微信公众号、用户移动客户端等便民化终端,实时共享检查检修、停水供水等服务信息,主动推送异常用水提醒、节约用水生活知识,自来水报装实现“零资料”、“零跑腿”,水电气讯“一网通办”,真正的完成“办事不出门,服务送上门”。
邛崃市创新建立“定目标、建制度、抓执行、搭平台”四位一体模式,结合“管控+漏控+阀控”三控体系,集成9大系统数据,漏损预警准确率超95%,供区内漏损率降至5.87%,成为行业控漏标杆。
运用BIM三维建模+unity仿真技术,一比一还原自来水全工艺流程数字孪生体系,实现远程监控生产的基本工艺、模拟反冲洗、自动排查设备故障,极大降低人工值守成本和应急突发事件风险,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集成水文化展呈展示、科普研学、文创汇展等功能,打造临邛水文化创意园、水务人才培育示范基地、市民水科普品牌课堂,通过数字孪生仿真展示“原水到自来水”的全流程演变,提升市民节水意识。
通过供水联通工程,实现临邛片区城乡供水数字化运维一体保障,打破“城乡供水鸿沟”,推动城镇和乡村居民供水保障“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降本增效显著:漏损率降至5.87%,累计节约水费约3000万元;药耗降低4.58%,年省矾40余吨,减少资源浪费。
管理更规范:优化47项业务流程,每月处理工单超800条,完成575处漏点维修,应急处置效率提升40%。
服务超贴心:建立“主动通知+双向沟通”机制,用户满意度达99.9%,收获大量好评。
行业树标杆:项目入选“四川省2024年度节水十大典型案例”“成都市标杆场景项目”,已助力多家水务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形成可供复制借鉴的智慧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